/
/
肺癌治療藍圖 放射治療角色多元

肺癌治療藍圖 放射治療角色多元

邱仲峯醫師表示,放射治療在肺癌治療扮演核心角色,台灣放射腫瘤醫學的發展不論在人口密度或是技術涵蓋率都相當高。
記者陳依淇/專題報導

放射治療在肺癌治療扮演核心角色,放射腫瘤科醫師為多專科團隊的重要成員。

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邱仲峯醫師表示,肺癌治療走向精準醫療,除了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之外,放射治療的發展非常迅速,台灣放射腫瘤醫學的發展不論在人口密度或是技術涵蓋率都相當高。

他指出,肺癌治療的主力為胸腔內外科醫師,而放射腫瘤科醫師則是胸腔內外科醫師的忠實夥伴。

4B轉移病人 放射治療扮演救援角色
早期淋巴結轉移 近半數需接受放射治療


在肺癌的任一個期別,放射腫瘤科醫師皆有其發揮的角色。3B與4A的晚期肺癌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與放射治療,4B的轉移病人可能受到腫瘤壓迫或出現疼痛以及相關併發症,放射治療扮演救援的角色,病人可以先接受放射治療之後,再視其反應,評估後續可能的治療策

至於早期可切除的病人,若有淋巴結轉移,約半數需要接受放射治療以有效控制癌細胞。至於無淋巴結轉移的病人,美國、歐洲與日本在近十年已經有醫療保險核准以放射治療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的病人。追蹤結果顯示,放射治療的成績並不亞於外科手術,而健保也已經有條件納入給付。

邱仲峯醫師指出,從早期至晚期,在肺癌治療藍圖中可清楚見到放射治療在各期別所扮演的角色。國外肺癌病人通常都會接受程度不一的放射治療,反觀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初診斷肺癌的病患首次療程接受放射治療的比率只有25.7%,與國外40~50%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近年放射治療進展快速,其中首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運用。台灣有90家設置放射腫瘤科的醫院,全數都可以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比例遠較美國的七至八成高出許多。讓放射治療可以成為病人的治療選項,尤其對於害怕或是因年長等因素無法承擔手術的病人,即可以改採放射治療。
近年放射治療進展快速,其中首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運用,韓國理事長(中)至台灣演講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精準放射治療 副作用大幅減少

現今受惠於設備的進步,精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大幅減少,且只需要接受三至六次治療即可,每次約20分鐘,大幅提升放射治療運用的可及性。

肺癌腦轉移 放射治療效益顯著

若是腫瘤少於五個的寡轉移病人,可以採用放射治療殲滅轉移的腫瘤,值得積極治療。目前已經有多個臨床試驗顯示,針對少量轉移或是藥物治療後出現惡化病灶的病患,適當使用放射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病患的腫瘤控制效果,甚至延長病患存活期,其中以腦轉移的治療效益最為顯著。

肺癌造成的腦轉移是治療的重要課題。他解釋,腦轉移的治療效果與相關副作用處於一種競合關係。放射治療近年來的進展,包括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海馬迴迴避全腦放射治療,與質子全腦脊髓放射治療等,可以針對病患的病情需求,提供適當的治療方式,在治療效果與相關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以維持病患自主能力的生活品質。

現今放射治療幾乎已經取代全腦照射,降低以往全腦治療造成記憶力喪失等副作用,不但病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且可以延長生命。

邱仲峯醫師強調,台灣具有放射腫瘤科的醫院都可以執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已被證實對於包括肺癌在內等末期癌症,只要病人屬於寡轉移皆可以採用此術式,讓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人亦有改採用不具侵入性且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維持其生活品質。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用於寡轉移病患
英國NHS認可給付 台灣亟待開放


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HS)是被公認對於醫療服務給付要求相當嚴格的健保系統,但該機構已經於2020年認可並給付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用於寡轉移的病患。台灣尚未將寡轉移病人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台灣放射腫瘤學會也持續與健保署溝通,期待進一步開放。
質子與重粒子的運用,揭開粒子治療的新時代。
質子與重粒子的運用,揭開粒子治療的新時代。
除了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之外,這些年來放射腫瘤發展的重大突破即屬於質子與重粒子的運用,揭開粒子治療的新時代。

現今已經了解質子與重粒子的安全性與使用方式,且經證明可以大幅降低副作用,讓臨床醫師得以放手將其運用在高難度個案的治療,例如腫瘤位於心臟旁,或是黏在心包膜等,增加病人接受治療的機會。

邱仲峯醫師指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進步與普及,讓癌症治療有更佳的成績,而質子與重粒子的運用則是後續放射治療領域最重要的發展。近五年,運用質子或是重粒子以治療肺癌的文獻大幅增加,主要即是醫界已經熟悉並瞭解其使用方式,再加上筆形射束的進步,大幅提升治療品質,種種的進展讓放射腫瘤醫學在肺癌等癌症治療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線上預約

歡迎您使用線上預約諮詢,我們將盡快與您聯繫。
GET IN TOUC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