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單
什麼是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高居十大癌症之首已經超過10年以上,任何人都可能罹患,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大腸癌的發生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常見的大腸癌原因
- 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攝取過多的高脂肪食物,如紅肉、加工肉類和食物中的反式脂肪,以及攝取不足的纖維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和缺乏適量的體育活動也被認為是大腸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 腸道疾病:長期患有炎症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遺傳因素:某些基因變異也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特別是家族中有大腸癌病例的人。
大腸癌的症狀
大腸癌的症狀可以因個體而異,但以下症狀可能是提示可能存在大腸癌的徵兆:
- 不規則腹痛或絞痛:大腸癌患者常常出現腹部疼痛、脹氣或不適感。這種疼痛可能與腫瘤的位置和大小有關。
- 排便習慣改變:大腸癌可以引起腸道運動異常,導致腸道習慣的改變,例如便秘、腹瀉或便血。
- 血便:大腸癌常常引起便血,血便的顏色可能是鮮紅色或黑色,視腫瘤位置而定。
- 體重減輕:某些大腸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食慾減退等情況。這可能與腫瘤消耗身體能量有關。
國際TNM分期系統進行分期,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大腸癌的分期是根據腫瘤的大小、深度侵犯程度、淋巴結參與程度以及是否有遠處轉移等因素進行評估的重要指標。
- 第零期:癌前病變,癌細胞僅存在於黏膜表面,尚未侵入組織深層。
- 第一期:腫瘤侵入腸壁的黏膜層和肌肉層,但未侵犯其他組織或淋巴結。
- 第二期:腫瘤侵犯更深的組織層,可能涉及鄰近的淋巴結。
- 第三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並擴散到淋巴結。
- 第四期:腫瘤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肺部、肝臟或其他遠處組織。
大腸癌的治療與診斷
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明顯提高大腸癌的治癒率和預後。以下是大腸癌常用的治療和診斷方法:
- 結腸鏡檢查:這是檢測大腸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檢查結腸和直腸內壁,並進行活組織檢查以確診。
- 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MRI和超聲波等,可以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擴散情況。
- 手術切除:在早期發現的大腸癌中,手術切除腫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旨在完全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
- 放射療法:在一些情況下,放射療法可以用於縮小腫瘤、預防復發或在手術後殘留的癌細胞區域進行治療。
- 化學療法:化學療法使用抗癌藥物來破壞癌細胞,可以單獨使用或與手術和放射療法結合使用。
- 靶向治療:某些特定的藥物可以針對腫瘤細胞中的特定分子進行治療,以抑制其生長和擴散。
- 質子治療:質子治療是一種放射線治療方法,用於治療大腸癌等腫瘤。質子治療利用高能質子束射入腫瘤組織,針對腫瘤進行定位和治療,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相比於傳統的放射線治療,質子治療具有更精確的腫瘤定位能力和更小的副作用風險。